Booklub ①『環状島=トラウマの地政学』

date
Aug 27, 2021
slug
booklub1
status
Published
tags
REC
book
type
Post
Mins
summary
这是一本关于「创伤(トラウマ−trauma)」的研究著述。在本书中,作者宫地尚子试图将有关「创伤」的构造可视化。她根据与创伤有关的各个群体所处的位置(立场)、彼此之间的关系、以及各个群体针对某一事件的发声力度,总结出了一个抽象的中空结构ーー一座有着内海的环状小岛(形状就像一个甜甜圈),也就是书名里的「環状島」。一个事件(比如地震/家暴/洪水/性侵等)造成的创伤对应一座环状岛。环状岛可以同时存在多个,并且可以互相相去甚远,也可以层叠交错(比如遭受过多个灾害事件)。
「そこに穴があるということ、近寄れないもの、理解できないものがあるということを知っておくことには、はかりしれない価値がある。見えないもの、聞こえないものがあることに気づけば、そこから逆に、たくさんのことが見え、聞こえてくる。トラウマをより深く肌で感じ、受けとめる手がかりがつかめる。」 ーー宮地尚子(2018)『環状島=トラウマの地政学』、第9頁 「知道那里存在着一个黑洞、一个无法靠近、无法理解的东西,这一认知本身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。正是因为意识到了看不见、听不见的事物的存在,才能看到、听到很多事物的存在。这样,也就可以抓住更深入地感知、接纳和解决创伤(trauma)的线索。」

📖
这篇读书笔记是我站在我的立场所写,仅代表我的想法和解读,非常主观。斟酌阅读。欢迎友好讨论。(为了方便朋友们掌握阅读进度:全文2300+字)
这是一本关于「创伤(トラウマ−trauma)」的研究著述。作者宫地尚子是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地球社会研究专攻的教授,同时也是医学博士和精神科医生。 通过这本书,我了解到受到创伤的人诉说自己的痛苦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,对于【发声】这个行为面临的各种困难也有了更直观的认知。 在这本书里,作者试图将有关「创伤」的构造可视化。我认为她成功了,并且讲解得非常浅显易懂。 她根据与创伤有关的各个群体(见下文【1】)所处的位置(立场)、彼此之间的关系、以及各个群体针对某一事件的发声力度(文中表述为「発話力」,说明见下文【2】),总结出了一个抽象的中空结构ーー一座有着内海的环状小岛(形状就像一个甜甜圈),也就是书名里的「環状島」(见图示,我根据书中的图翻译和画的,针对结构的详细解释见下文【3】)。一个事件(比如地震/家暴/洪水/性侵等)造成的创伤对应一座环状岛。环状岛可以同时存在多个,并且可以互相相去甚远,也可以层叠交错(比如遭受过多个灾害事件)。 该书的目的在于:用「环状岛」来分析围绕某一事件(创伤)发声/不(可)发声的群体的位置和关系,来寻找这个创伤被(越来越多的人)看到听见,最终被面对和抚平的可能。用文中的说法就是,使得环状岛的斜面坡度变低,最终尽可能变成一览无余的平地(只能是尽可能,因为正中间的创伤原点永远存在不会消失,参见【3】)。

notion image
notion image

1. 跟trauma(可以/可能)有关联的群体:

被害者/事件当事者 支援者 代言者 受害者的家属亲族 专家学者等研究人员 旁观者 …… 在【3】里会结合图示说明各个群体所处的位置。

2. 什么是【发声】、对【发声】的误解、成功【发声】的条件(可以结合图2理解)

(1)【发声】,即“发出声音”、“发言”,在这里是指针对创伤发言,可以是文字/语言等多种形式,可以是事件受害者讲述自己的受害经历,也可以是支援者/代言者代表受害者发言/发表自己的观点等等。
(2)存在的误解:距离创伤越近、受创伤越深的人,越是事件受害者,越有发声的权利(这没错)。但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TA们①越应该发声,②发声力度越强,③应该正在发声。 甚至由此衍生出对各种【发声】的指责非难。比如:①事件幸存者能够代替死者发声吗?②不去管重度受害者,只有轻度受害者发声,这合理吗?③非当事者们可以代表/代替事件受害者发声吗?等等等等。 然后又由此衍生出更武断的误解:非当事者没有发声的权利。久而久之,被质疑的支援者/代言者们不再发声,退到一边跟旁观者站在一起,这实际上是以另一种形式剥夺了受害者的发声机会。 这些误解之所以是误解,是因为↓
(3)成功【发声】必须克服重重困难。 首先,必须还活着ーー死者、牺牲者是无法发声的。 其次,除了活着,为了实现成功发声的目标,还需要具备其他非常多的、非常苛刻的、必要的非必要的条件、能力和资源。 书中作者例举了一些:认知力、沟通力、逻辑思考和表达力(如果事件受害者的表达不清晰或者思维混乱,其表达的可信度往往会受到质疑)、使用听者的语言说话的能力(比如一个不会说中文普通话的人无法对会说普通话的中国人发声)、能识字(受过教育)。 此外,为了让自己的发声听起来可信度更高,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演说力和社会的信用度(比如一个罪犯和一个良好市民的受信用度是完全不一样的)等等。 还有,足够做出发言、书写等发声行为的体力和身体机能(包括精神状态)、宽裕的时间(打官司的话甚至还需要宽裕的金钱条件)、抱有“会有人听我发声”的对他者的信赖感和希望、持有“我能够发声”的自尊自信(长期遭受家暴/PUA的人很可能不具备)、练习发言的机会、至少是不压抑/禁止发声的社会环境(比如「我本来是不歧视/反感XX群体的,但老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太烦了」「残疾人还上街?」等言论是不利于鼓励发声的)等等等等。 因此,越是处于创伤中心的人,越应该发声,是一种绑架;创伤严重到身心出现严重问题的人,发声能力是非常弱甚至没有的;因为各种主观客观的阻碍,受到创伤的人可能没有勇气和能力发声。 另外,支援者/代言者们的发声也会遇到阻碍,比如被质疑代受害者发言的资格和初衷(比如「是为了追名逐利/为了吸引眼球」)。还有其他的,比如在跟受害者沟通时产生误会/互相的猜忌/不理解(这很常见)等等。

3. 针对图1环状岛构造的说明(按照由中心向外扩散的顺序)

▲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:能够发声的人都处于环状岛的陆地部分。 【0点】:创伤的最中心点(原点)。 【内海】:无法针对创伤发声的受害者(死者、牺牲者等)沉没的区域。越靠近【0点】,越是没有了在这个世上存在的痕迹(比如在核爆中灰飞烟灭的死难者/被遗忘的死难者等等)。越往外走,肢体越完整,甚至幸存,但是苟延残喘,患有严重的PTSD。 【内海海岸线】:关键线。事件受害者跨过了内海海岸线(登陆),即具备了针对创伤发声的能力。 【内斜面】:能够发声的受害者所处位置。越往上走,发声力度越强,并在【山脊】达到顶峰。 【山脊】:当事者(受害一方)和非当事者所处位置的分界线。 【外斜面】:能够发声的非当事者(支援者/代言者所处的位置)。当TA们跟受害者关系越来越紧密时(比如过度共情),也会受到伤害,此时TA们会逐渐向【内斜面】移动,间接成为事件的受害者。 【外海海岸线】:旁观者(对事件有一定的关注)所处的位置。 【外海】:对事件漠不关心,乃至根本不知道该事件存在的平常人所处的位置。

💭
这本书让我在检视一些trauma的时候,思考的角度更加全面,也更痛苦,因为看到各种案件会联想到发声的不易和之后维权路的艰辛,就很容易感到无助,意志消沉。此时便需要牢牢告诫自己:「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」,在没有余力的时候,先保重好自己。
 

© ahyo. 2022 - 2024